咨询首页>劳动争议>咨询详情

您好,想咨询一下,以下的情况下,25年5月末离职,年底奖励形式的部分公司是否需要支付?需要支付多少? 第二条 乙方薪酬和福利待遇 (一)薪酬:乙方在甲方工作期间,约定税前年薪为 48 万元(12 个月); 1、约定 2024 年乙方转正后领取税前固定薪资 3.2 万/月,剩余部分以年底奖励形式领取。 2、2025 年起,乙方薪酬的 20%与销售业绩相关联,具体见《销售提成奖励制度》。 3、试用期 3 个月, 试用期薪资按照标准薪资的 80%发放, 试用期工资为 2.56 万元/月 (税前) 。

劳动争议浙江省-台州市2025-08-11 12:55:57181*****185

分享

律师回复

  • 林均律师
    月帮助7
    浙江建策律师事务所
    要判断公司是否需支付及支付多少年底奖励,需结合以下要点分析: 一、梳理关键约定 1. 2024 年部分:2024 年约定税前年薪 48 万,转正后固定月薪 3.2 万(12 个月共 3.2×12 = 38.4 万 ),剩余 48 - 38.4 = 9.6 万以年底奖励形式发放。若 2024 年已完整履职,离职时公司通常需支付该 9.6 万(需看是否有其他特殊考核未达标约定,题干未提则默认需付 )。 2. 2025 年部分:2025 年薪酬 20%与销售业绩挂钩(见《销售提成奖励制度》 ),你 5 月末离职,需先明确: - 制度内容:查《销售提成奖励制度》里,年底奖励(含业绩关联部分 )的发放条件(如是否需全年在职、业绩核算周期、达成标准等 )。 - 在职期间业绩:统计 2025 年 1 - 5 月你完成的销售业绩,看是否触发对应奖励规则。 二、法律层面依据 1. 约定优先:劳动合同、制度里关于薪酬(含年底奖励 )的约定,只要不违反法律强制规定(如最低工资、加班工资等 ),对双方有约束力。 2. 公平合理原则:若制度未明确“离职不享受”,且你在职期间为业绩有付出,法院/仲裁可能支持按在职时间、业绩贡献比例主张。 三、实操建议 1. 先沟通:主动找公司 HR 或上级,依据合同/制度,说明 2024 年剩余部分应支付,2025 年部分按实际在职及业绩核算,要求书面回复。 2. 备证据:保存劳动合同、工资流水(证明 2024 年月薪标准 )、《销售提成奖励制度》(若有 )、2025 年 1 - 5 月业绩数据(如销售合同、业绩报表 )、工作沟通记录(证明履职 )。 3. 争议解决:若沟通无果,可向当地劳动仲裁委申请仲裁,提交证据主张 2024 年剩余 9.6 万及 2025 年对应业绩关联部分(按在职比例/制度核算 )。 简单说,2024 年约定的剩余年底奖励(9.6 万 ),若无特殊考核不达标,公司大概率需付;2025 年部分要看制度和业绩,建议先沟通、留证据,有争议走仲裁 。
    回复于 2025-08-11 13:30:23 咨询他
  • 刘蓉律师
    月帮助4203
    广东天诺律师事务所
    你好!《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七条规定:“经济补偿按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标准向劳动者支付。6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按一年计算;不满6个月的,向劳动者支付半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劳动者月工资高于用人单位所在直辖市、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公布的本地区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3倍的,向其支付经济补偿的标准按职工月平均工资3倍的数额支付,向其支付经济补偿的年限最高不超过12年;其中,月工资是指劳动者在劳动合同解除或者终止前12个月的平均工资”。协商解除劳动合同或者劳动合同到期用人单位提出不续签劳动合同或者以克扣工资、未缴纳社保公积金等为由主张被迫解除劳动关系的可要求支付经济补偿金,违法辞退须支付经济赔偿金,经济赔偿金是经济补偿金的两倍。协商不成可以向劳动监察大队投诉或者申请劳动仲裁。
    回复于 2025-08-11 13:45:57 咨询他
  • 吴亮律师
    月帮助7780
    浙江佑平律师事务所
    首先,2024年剩余部分年底奖励应支付,按年薪48万减去已发固定薪资算。2025年因5月末离职,若《销售提成奖励制度》无特殊规定,与销售业绩关联的20%部分大概率按工作时长比例支付,即工作5个月对应比例。可先和公司协商支付事宜,若协商不成,可申请劳动仲裁维权。
    回复于 2025-08-11 14:48:26 咨询他
  • 时龙律师
    月帮助7643
    北京盈科(泰州)律师事务所
    如果劳动合同或公司规章制度中未明确规定离职员工不能享受年底奖励,且员工符合相关业绩要求,那么公司应当支付 2025 年 5 月末离职员工相应的年底奖励部分。具体金额可根据 2025 年已工作月数占全年月数的比例,结合年薪及销售业绩情况计算得出,若未明确约定计算方式,可与公司协商或通过劳动仲裁等法律途径解决。
    回复于 2025-08-11 21:38:24 咨询他

劳动争议类型活跃律师

劳动争议最新咨询

我也要提问

听讼法律咨询公众号

律师回复不错过

听讼法律咨询小程序

随时随地咨询

我是律师

 

联系客服 9:00-18:00

027-85881208

听讼律助公众号

案源信息早知道

鄂ICP备18021267号-4 鄂公网安备42018502003405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鄂B2-20210603)

Powered by 听讼网 Copyright © 武汉听讼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联系地址: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关山大道465号三期光谷创意大厦2501-2502